奕曦:請問您小時候是個怎麼樣的孩子?可以談談您的孩提時期嗎?
伊頓:我出生於五○年代晚期到六○年代,在紐約北部的布隆克斯區(Bronx area)長大,這個地區的文化向來有些粗暴好鬥,也就是後來七○年代的嘻哈與饒舌音樂的誕生之地。我是那種有點放蕩不羈、喜歡冒險,有時會和朋友做一些沒有意義的小蠢事的孩子,比如說,從很高的地方跳下來,或者和鄰區來的孩子打架,或者塗鴉亂畫……最後,我的父母親因為擔心我的未來,便把我送進曼哈頓區一所私立大學的預備學校(prepatory school),我從這所學校的高中部畢業後一年,便從大學課程中途退學了。此時正值六○年代末期,而我發現了許多令人感到興奮的事情可做,比如說,參加在舊金山烏茲塔克掀起的的「愛之夏」(Summer of Love)嬉痞運動,表達反越戰的立場,以及周遊歐洲與中東各國等,也正因為如此,我在南印度遇見了我的精神導師,並開始思索我的自我主義與自我滿足以外的事物。
奕曦:您的朋友如何描述您呢?
伊頓:他們都認為我瘋了!我今年54歲,過去15年來,我在洛杉磯成功地經營了一家當代藝廊,但是去年,我把它賣給了我的合夥人,因為這樣我才能夠心無旁騖地把精神放在「是什麼?」童書系列的寫作上。對一個像我這樣年逾半百的人來說,這想來的確不是個明智之舉。但我認為,如果一個人不是有那麼點兒瘋狂(當然是指在好的方面),那麼他就沒有辦法真正地做些對世界有益的改變;因此,即使因為我的年歲愈長,使我的決定在一般的社會標準中看來顯得有些許「不智」,但我感到自己卻因此更加地「睿智」,因為我能夠對人類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,特別是對孩童。
奕曦:請問您創作「是什麼?」童書系列的動機為何?
伊頓:當我在七○年代初期從印度回到美國,當時年僅7歲的外甥女問道,我在印度做些什麼?我告訴他我在研究上帝。他旋即又問:「上帝是什麼呢?」因此我想,我是個作家,我何不試著寫一本書來解答孩子們對上帝的疑惑呢?我花了整整15年的時間才找到出版商(那又是另外一個漫長的故事了)將此書出版,因為沒有人願意從兒童的需求出發,去碰觸這樣的主題。在美西,凡關乎宗教的議題雖然百家爭鳴,但也總是因歧見紛呈而論戰不休;但也正因為如此,我更決意要繼續為兒童寫作,探討諸如「死亡」、「道德」、「容忍」以及「美」等種種抽像的主題,為什麼呢?因為孩子們想要,也需要知道。在「是什麼?」童書系列中,除了已經出版的「愛是什麼?」(What is love?)「美是什麼?」(What is beautiful?)「上帝是什麼?」(What is God?)「死亡是什麼?」(What is death?)「有趣是什麼?(What is funny?)」5本繪本之外,並將有「『對的』是什麼?」(What is right?)「夢想是什麼?」(What is dreaming?)「奇蹟是什麼?」(What is miracle?)「真實是什麼?」(What is truth?)「和平是什麼?」(What is peace?)「希望是什麼?」(What is hope?)「朋友是什麼?」(What is a friend?)「家是什麼?」(What is family?)「『生』是什麼?」(What is birth?)等9本繪本陸續完成。也許有人想給我其他的書名建議,然而我想盡量避免探討如離婚、虐待、遺棄或者愛滋病等過於直接的社會議題,因為我認為如果教育孩子們更全面的、更宏觀的、並且是更正面的生命觀,也許這些負面的社會問題,終將迎刃而解。
|